1、京剧头饰是女性人物在头上戴的各式漂亮的装饰品,主要分三类:1.点翠头面:点翠头面是用翠鸟的羽毛剪成一小块一小块之后贴在金属的底板上制成的,是头面中最高级的一种,据说现在为保护翠鸟已不准再制了,如果用颜色相近的绸子为材料代替制作,因为没有天然羽毛呈现的光泽,效果差很多。
2、戴点翠的女性在剧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至少她的父亲或丈夫是朝廷高官;宫中的后妃在不戴冠的时候也戴点翠头面。
(相关资料图)
3、2.水钻头面:水钻头面也很漂亮,各色的人工钻头饰戴在头上,增添了美丽旦角的丰采!但要注意,有钱的平民人家妇女固然戴水钻,可是戴水钻的人物不一定是有钱的,反而她很可能是很穷的,比如一些乡下小姑娘,在京剧舞台上由花旦扮演,她们身份低又贫穷,可是为了美,照样戴水钻。
4、做ㄚ头的女子也戴水钻,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呢?甚至于明明剧中是出家人,已经剪去一头青丝,但如果她是个美丽的出家人还是这样的扮相!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京剧不写实、处处求美的基本精神。
5、3.银泡头面:戴银泡头面的就真是剧中贫苦、扮相也显得贫苦了。
6、这种头面相当素雅,外面镀了一层银,戴的时候也不另配草花。
7、最典型的:一是穿青褶子的青衣戴;二是罪犯戴。
8、跟其它头面比起来,因为银泡头面没有顶花,换言之,增加不了演员整体扮相的高度,所以难怪比较矮胖的演员最怕这种扮相。
9、拓展资料: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
10、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11、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12、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13、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14、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15、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16、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7、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 。
1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
19、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2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
21、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
22、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
23、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
24、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
25、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
26、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
27、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
28、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
29、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
30、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
31、“乱弹”乱唱,红火异常。
32、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
33、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34、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