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将迎来消费企业上市的新一轮高潮。
据蓝鲨消费了解,今年消费的主力投资机构投后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是推动符合条件的消费企业加速在国内外上市。
4月11日,红杉中国组织“走进交易所”活动,第一站带了18家成员企业走进深交所,深交所总经理沙雁亲自接待。红杉中国组织“走进交易所”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帮助被投企业了解不同交易所的板块定位、审核理念,为IPO筹备选定合适的方式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向交易所推荐被投企业。说白了,就是红杉中国在大规模地“卖企业”给交易所。
(资料图)
作为全球知名的美元投资基金,红杉资本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新消费、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领域,消费领域投出了拼多多、薇诺娜等龙头企业,以及茶颜悦色、元气森林、喜茶、babycare等明星消费项目,其中babycare 2022年的营收体量已超85亿元,完全具备上市资格。
红杉中国的举动具有标志性。据蓝鲨消费了解,不止红杉中国,高榕资本、梅花创投等头部消费投资机构都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推动消费的投后企业上市。
投资机构最先嗅到了资本市场风向的变化,积极推动它们的投后企业,抓住2月份中国注册制全面放开和中国“牛市”预期带来的资本窗口期,实现上市退出。
消费企业上市潮涌
消费是永恒的商业主题。
纵观美股,能长盛不衰的上市企业中,消费与医药占比最高。而在中国,传统消费企业往往是闷声发大财。比如创建于1987年的娃哈哈,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上连续11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
2020年农夫山泉的上市,让中国消费品行业迎来了一个转折。一个卖水的,竟然超越马化腾、马云等人,一举成为中国首富,让更多从事消费品创业的人激动不已。因为,之前细水长流式的消费品创业难以让人迅速跨越阶层,而创造一个上市的消费品牌或许是跻身上流社会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所有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的鼓舞下,消费投资浪潮发轫于2020年左右,在2021年迅速攀至高山之巅,2023年迎来上市潮。
实际上,消费企业集中上市在2022年已现端倪。据蓝鲨消费不完全统计,2022年共有46家消费企业上市。其中,31家在A股上市,11家在港股上市,4家在美股上市。时间分布上,上半年有12家公司上市,下半年则有34家公司上市,仅12月份的上市公司就是上半年的数量总和。此外,还有34家消费企业正在积极谋求上市。
据蓝鲨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3年第1季度,除了已经上市的非凡中国、燕谷坊、登康口腔外,正在排队上市的消费企业数量接近40家。既有澜沧古茶、德州扒鸡、紫林陈醋等享誉老字号,又有成立于2000年前的富岭股份、恒鑫生活等消费供应链企业,还有成立于2015年之后的认养一头牛、KK集团、青岛沃隆食品等网红品牌。
以美妆行业为例,除了2022年已经上市的上美集团、巨子生物、青木股份、美丽田园之外,2023年还有敷尔佳、润本生物、相宜本草、宝露泰奇、芭薇股份、拉拉米等正在排队上市。
而餐饮行业更为积极,杨国福麻辣烫、捞王、绿茶餐厅、乡村基、老乡鸡、老娘舅、七欣天、蜜雪冰城等前仆后继,其中多家餐饮企业在近两年多次递交了招股书,但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问询,至今依然在IPO排队中。达美乐是其中幸运的一个,从去年到今年,累计递交了三次招股书,最终得以登陆港交所。
此外,一些小家电企业也加入到IPO的大军中,比如小米生态链旗下的素士科技、纯米科技、创米互联等,多次中止,又再次重启。
被逼上市的消费企业
食品饮料、连锁餐饮、3C、小家电……近年来的热门赛道,均有消费企业冲击IPO的身影浮现。一位不具名的行业人士表示,消费企业上市或许是“情非得已”,是“被逼无奈”的一种抉择。
众所周知,消费是一个“弯腰捡钢镚”的生意,需要像农民种地一样,默默耕耘,慢慢成长,在点滴积累之下积蓄力量。但一些新消费企业主要是抓住某个消费人群的需求和痛点,通过流量红利迅速起势,向传统消费巨头“进攻”的过程中,不惜采用价格战、补贴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让本来盈利的生意变得亏损。当然,疫情3年对以线下为主的消费企业也带来巨大的冲击,急需通过资本市场补充经营现金流。
近两年,递交招股书的消费企业中,不少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资金压力山大。
背靠物美的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服务商多点mall近年来就没有盈利过。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九个月,多点mall净亏损分别为8.31亿元、10.9亿元、18.25亿元和4.81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8.16亿元、9.99亿元、9.32亿元和6.9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
累计经过7轮融资,今年再次冲击IPO的KK集团的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2019-2022年10月,分别实现营收4.64亿元、16.46亿元、35.23亿元、30.67亿元。但同一时期,KK集团净利润分别为-5.15亿元、-20.17亿元、-56.81亿元、1.89亿元,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仍分别有7700万元、1.74亿元、3.04亿元以及2.54亿元,近四年累计亏损也超过8亿元。
赚钱能力不足,导致一些消费企业现金流紧张。中国十大电动车品牌之一——绿源电动车,每卖出一台仅赚26元,流动资金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绿源集团不得不向银行申请短期贷款,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6月,绿源集团资产负债比率分别为119.4%、132.3%。
沃隆食品也陷入同样的困境。2019年-2021年,沃隆食品营收分别约为11.65亿元、8.89亿元和11.0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1.31亿元、8870.85万元和1.20亿元,未出现明显亏损。但在2020年,沃隆食品在现金流方面持续断崖式下降,现金流净额从原本的1.74亿元下降到-0.13亿元。因而,沃隆食品想要募资1.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性。
亏损严重,现金流紧张的消费品牌,必然会想办法拥抱资本。但此时消费品牌的光环退却,资本也从青睐趋向谨慎。更令消费品牌尴尬的是,由于前期估值过高,想要进行下一轮融资却没人愿意“投”了。
一位消费企业创始人表示,“之前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投资人给的估值太高了,现在很难融到钱。即便一些投资人表示兴趣,但估值没办法达成一致。我们想要维持之前的估值大概要20倍PS,我自己都觉得疯了。”
一位投资行业人士表示,对于消费品行业而言,PS 倍数平均水平就是2 倍到3倍。对比之下,许多消费品牌的估值数据,远远超出这个范围。另一方面,近3年明星消费上市公司也出现了诸如完美日记千亿市值蒸发,奈雪上市首日破发,每日优鲜跌为仙股等事件,二级市场的风险传递到一级市场,谁还敢高估值投消费企业?
在融资无望的情况下,上市或许成为消费企业的救命稻草。
一些原本没有上市打算的消费企业,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暴击”后,也不得不向资本市场要“血”。比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疫情之后改口称,西贝已决定上市,正在寻找合适的时间和资本。
募资难,资本渴求加速退出
长久以来,IPO是中国VC/PE机构主要退出方式。回顾前两年的消费投资高潮,奶茶、咖啡、面食等消费品企业,估值动辄几十亿美元,背后的少不了财大气粗的各路资本。但随着消费投资的急转直下,多家投资机构都撤掉了消费组,转去看科技、半导体、芯片等。
2022年消费基金的募资情况不甚理想。一些明星投资机构不愁募不到钱,比如红杉中国2022年为其旗下四只基金募资了90亿美金,押注深度科技、医疗保健及消费技术的中国公司。但在同一时期,其他相关基金在2022年前半年仅募集48亿元,同比下跌94%,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差半年募资水平。
不仅数额缩水,募资的难度也有所提升。比如黑蚁资本募集的第三期25亿元的基金,从2021年上半年就开启募资,直到2022年10月最终完成。今年,天图投资宣布完成募资15亿元,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潘攀感慨,“这一次,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所有的募资环节都比以往更细致,提出质疑的方面更多了,整个募资周期拉得更长了。”
募资难的情况下,投资机构更倾向于能让资本能够安全退出。更何况,很多人民币基金已经到了该退出的时候了。
一位投资行业人士透露,中国本土VC/PE自2015年爆发至今,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一般而言,人民币基金的期限往往在5-7年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基金进入退出期,是时候给LP交出答卷。这两年,每年有近1万亿元存量的LP进入清盘节点。至于美元基金,则被称为“聪明钱”,退出的时间可能更早。
以聚焦消费赛道的天图投资为例,旗下基金从募资到退出的周期通常为8年,至第5年起即进入投后阶段。目前,除了2019年成立的Tiantu VC USD Fund I L.P、以及2021年成立的天图兴周,剩余的几只基金(天图兴深、天图兴南、天图东峰等)均成立了5年以上,步入投后及退出期。
并且,一部分投资机构看消费之前,主要专注于互联网项目,很容易将互联网的“短平快”思维引入到消费投资领域,会利用各种资源帮助消费企业更快上市,让自己的投资早日“落袋为安”。
上市不等于上岸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在中国经济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今年,中国更是把提振消费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全面推行注册制这场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改革,对于新消费企业的上市或许有推动作用:它降低了广大中小企业IPO的不确定性,拓宽了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打了一支强心剂。
同时,港交所也积极拥抱变化,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前不久正式生效,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来港上市,降低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向更多创新企业打开了上市大门。而特专科技公司就包括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类型的消费企业。这对于业务模式相对简单明晰的消费企业而言,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不过,全面注册制的放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位知名律所合伙人向蓝鲨消费表示,“目前注册制可能是发行、定价端放开,但整个流程还需要交易所、证监会把关,节奏比较慢。比如创业板,从开始申报到发行,平均需要一年半。”再加上2022年证监会对餐饮等部分消费行业有“黄灯”政策,国内并非消费企业上市的最佳市场。
而港股虽然上市速度快,但股票动辄破发,且发行费率相对偏高,通常超过募集资金的5%,有的小型公司发行费率甚至高达30%。“如果公司体量很小的话,除去发行费用,上市可能融不到多少钱。”某知名律所合伙人告诉蓝鲨消费,“借壳曲线上市或者考虑新的板块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截至2022年12月30日, A股上市股票共计5067只。“政策上,(监管层)希望控制(A股)上市公司数量,除了让一些赚不到钱的公司必须退出外,还寄希望于带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业(通过借壳并购)激活存量的上市公司。”另一个知名律所合伙人如是说。
“如果质地比较好的消费企业,也可以考虑北交所。因为北交所成立时间短,更希望吸引一些优质的企业。当然,北交所也有自己的问题,投资活跃度、交易量需要看以后的发展情况。但对消费企业来说,算是一个好机会。”
对消费企业来说,上市并不等于上岸——2022年,已经上市的消费企业的财务表现令人担忧。
零食巨头三只松鼠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其预计去年将实现净利润1.20亿元-1.4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5.95%-70.81%,预计将实现扣非净利润4000万元-6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1.23%- 87.49%。反映在二级市场上,自2020年5月以来,三只松鼠股价接连下挫,截止2023年4月19日,三只松鼠每股已跌至20元以下,较最高点(90.87元)缩水近8成。
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发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奈雪收入由2021年的42.97亿元下降约0.1%至42.92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4.61亿元,上年同期为1.45亿元。截止目前,奈雪股价较巅峰时期跌去近六成。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总净收入为37.1亿元人民币(5.3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8.4亿元人民币下降36.5%。目前总市值剩下不到7亿美元,还不到巅峰时期市值(160.97亿美元)的5%。
众多明星消费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差劲表现,不仅令冲刺IPO的消费企业估值大规模缩水,融不到更多的钱,也让一些靠“烧钱”换取增长的消费品牌可能会折戟IPO。
本文转载自蓝鲨消费(ID:lanshayouhuo),已获授权,版权归蓝鲨消费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现货热销中!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Yigrowth(应极数字)发起“归流·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年度观察”项目,结合调研问卷、流量平台数据与资深从业人员的观察视角,最终输出《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
报告历时3个月,调研350+线上营销从业者,走访、研究数十家品牌机构,沉淀8万字实操干货,深度拆解内容种草、直播带货、私域运营的实操策略,以期为品牌、MCN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应对线上营销挑战的有力参考。
更多独家观点及实操建议将在《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纸质版中完整呈现。随书附赠3份“认知图谱”,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关键词: